新華網(wǎng):“曲師二爨培生字庫”免費上線
新華網(wǎng):“曲師二爨培生字庫”免費上線
11月23日,“曲師二爨培生字庫”正式上線并開放免費下載,這意味著神秘的二爨字體通過數(shù)字化正式進入人們的日常應用。
上線儀式在曲靖師范學院舉行。曲靖書法家梁培生表示,曲靖是“二爨”的故鄉(xiāng),希望通過字庫免費上線,促進爨文化的傳播,讓更多人了解曲靖,了解爨文化,喜歡爨體書法,促進爨體書法走向國際。
據(jù)介紹,2014年,國內首個爨體字庫“梁培生小爨”正式上線投入使用,但在使用過程中,陸續(xù)發(fā)現(xiàn)了存在的問題,研發(fā)者修改完善后,于2015年發(fā)布了第二版小爨字庫,但還有些問題依舊沒得到解決。在曲靖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的支持下,相關專家和團隊對梁培生小爨字庫進行了規(guī)范化改造,通過近2年的時間,修改了4萬余字,并對字庫進行了重新命名,完成了“曲師二爨培生字庫”。字庫共有漢字6763個,能滿足日常工作生活需要。改造后的字庫更符合使用規(guī)范,更符合大眾對字庫實用性的需求,更具代表性和廣泛性,便于推廣使用。
相關負責人表示,近年來,隨著“全國首屆爨體書法大賽”、“魅力中國城”、“世界鐵人三項賽”、“世界藍莓大會”等重大活動在曲靖成功舉辦,從不同角度向世界展示了曲靖“爨文化”的獨特魅力,“爨文化”成為曲靖文化事業(yè)一道靚麗的風景線。
據(jù)了解,爨曾是古南中(今云、貴、川部分地區(qū))的大姓,但爨體字并非爨氏所創(chuàng),而是1600年前魏晉時期,云南曲靖地區(qū)百姓為紀念爨氏家族給南中地區(qū)帶來的輝煌歷史所立碑文中的字體。爨體字介于隸書和楷書之間,端莊、古雅,卻命運多舛。為倡導薄葬,曹操及后來的晉武帝司馬炎都下過禁碑令,爨體字就此塵封千年,直到清朝乾隆戊戌年間,大小二爨碑才在云南曲靖被發(fā)現(xiàn)。當年,當?shù)匾晃晦r(nóng)民發(fā)現(xiàn)爨碑,大字不識的他把石碑拖回家當成做豆腐的工具。后來,一位飽學之士買豆腐,在豆腐上發(fā)現(xiàn)一種字體深印其中,追根溯源,這才使爨體字重見天日。一時間,碑文中的400余個古體字,成了皇族、高官憑古賞玩的佳品,而民間知者甚少。
新聞來源:新華網(wǎng)云南頻道
網(wǎng)站鏈接:http://www.yn.xinhuanet.com/nets/2017-11/27/c_136782708.htm